(转载自文汇报)为存量专利“盘家底”、对专利代理机构“评等级”、向专利侵权纠纷“出重拳”……昨天,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发布加强专利保护和运用的一系列举措,推动本市营商环境再优化的同时,力求把“一张张纸”转化为新质生产力。
专利权是科技领域最重要的知识产权,知识产权与新质生产力息息相关,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。市知识产权局副局长余晨表示,上海将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,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的运营和转化能力,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。
唤醒“沉睡的生产力”
高校、科研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作为公认的专利“富矿区”,也是专利申请、授权和交易最活跃的领域。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《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(2023—2025年)》和国家知识产权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《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盘活工作方案》,市知识产权局、市教委、市科委、市卫生健康委本月联合印发《关于组织开展本市存量专利盘点工作的通知》,在上海高校、科研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开展存量专利盘点工作。
根据《通知》拟定的时间表,今年上半年将完成61家单位的存量专利盘点,年底前完成本市全部存量专利盘点工作。对参加盘点工作的单位,市知识产权局将按照“一校一档、一院一档”的方式,对各单位存量专利建档数量、已经盘点数量、入库数量等每日开展数据监测,推动各单位对未转化实施的存量专利及时开展全面盘点。
根据要求,各单位将登陆“国家平台”存量专利基础库,综合考虑技术成熟度、应用场景、产业化前景等因素,采取发明人自评、单位集中评价等方式,对本单位未转化实施的存量专利进行全面盘点,筛选出市场需求潜力较大、经济价值较高的专利,并标注转化意愿,在“国家平台”专利转化资源库登记入库。对于未登记入库的其他存量专利,各单位须逐件分别标注是否属于财政资助科研项目形成专利、专利实施状态、转化意愿、技术成熟度、专利价值分级自评等信息。
据悉,此次盘点将按照“应盘尽盘、全面覆盖”的原则,采取“边线下盘、边往上传”方式,在本市高校、科研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开展存量专利盘点工作,到2024年底实现全覆盖。
为专利服务商信用评级
一个地区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的好坏,专利代理机构是“晴雨表”。近年来,上海专利代理机构数量保持两位数增长,截至去年底,全市已有专利代理机构340家,专利代理师2217人,分别增长15%和11%。
去年11月,市知识产权局在全国率先推动出台《专利代理机构信用综合评价指南》这一推荐性地方标准,并于今年3月起正式实施,将有效促进专利代理行业高质量发展。
市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监管处负责人介绍,《指南》设定了守信信息、资信信息和执业信息3个一级指标,资质信息、关联信息等11个二级指标。对照《企业信用等级表示方法》规定,信用等级从高到低分为A、B、C、D四等。
该负责人表示,这一地方标准评价维度较广,除公共信用信息外,还包含了行业信用信息和市场信用信息,既能为政府等相关部门监管提供帮助,又可以成为市场选择代理机构的“参考书”。
推动营商环境再优化
去年,《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加强集成创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》1.0版发布,“严保护、大保护、快保护、同保护”(四保护)格局逐步形成。在此基础上,市知识产权局今年发布了升级后的2.0版实施方案,标明了知识产权领域全面推进优化营商环境的年度“施工图”和“路线图”。
随着制度供给不断优化,服务效能持续提升。去年,全市法院共受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6.6万件,审结5.9万件,一审服判息诉率97%。今年起施行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》将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权赋予直辖市的区知识产权局,预示着“严保护”将进一步加码,上海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机制建设和办案质效将再上新台阶。
在服务上,知识产权“纸变钱”的门槛也在进一步降低。去年10月,市财政局等部门联合印发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风险“前补偿”试点工作方案和政策性担保业务专项方案以来,全市专利商标质押融资登记项目千余笔共227.6亿元,增长87%。“前补偿”让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更有底气。